<output id="hudol"></output>
    <ins id="hudol"><th id="hudol"><var id="hudol"></var></th></ins>
    <menuitem id="hudol"><acronym id="hudol"></acronym></menuitem>
    <tr id="hudol"></tr>
  1. <ins id="hudol"><acronym id="hudol"></acronym></ins>
        <menuitem id="hudol"></menuitem>

        當前位置:首頁>行業資訊>展會資訊>資訊內容

        外企臺企關閉工廠 恰恰證明中國制造的成長

        發布日期:2018-06-27 來源: 中國低壓電器網 查看次數: 18589 

        核心提示: 日前,媒體報道中國臺灣廠商友達光電在上海的松江工廠要關門。臺灣友達光電關閉在大陸的工廠,有自媒體對該事件的分析令人啼笑皆非,該自媒體認為“現在并非外企離不開中國,而是咱們需要外資,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;只可惜,多數國人并沒有意識到,依舊還沉睡在盲目自大的夢幻中”。其實,友達關閉中國大陸工廠,是產業界優勝劣汰的正?,F象,背后折射出的是京東方、華星光電等一批中國大陸面板企業的崛

          日前,媒體報道中國臺灣廠商友達光電在上海的松江工廠要關門。

          臺灣友達光電關閉在大陸的工廠,有自媒體對該事件的分析令人啼笑皆非,該自媒體認為“現在并非外企離不開中國,而是咱們需要外資,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;只可惜,多數國人并沒有意識到,依舊還沉睡在盲目自大的夢幻中”。

          其實,友達關閉中國大陸工廠,是產業界優勝劣汰的正?,F象,背后折射出的是京東方、華星光電等一批中國大陸面板企業的崛起。

          三星、友達等公司關閉中國工廠折射出國內廠商的崛起

          文章以友達光電撤出中國大陸為引子,隨后提到三星、松下、夏普、東芝、索尼、蘋果都在偷偷撤離中國大陸,大批在外資企業工作的中國籍員工失去工作。文章中還專門提到三星在越南投資,認為這是一個危險信號,一旦外資加速撤離,中國制造不僅將會被“東南亞制造”取代,而且中國還將面臨“無工可打的日子,真的就要來臨了!”

          雖然該文聽起來很嚇人,但只要對三星、松下、夏普、東芝、索尼等企業有一定了解的人,就會感覺到,這種論述明顯把因果倒置了。

          改革開放初期日本電器風靡全國,松下電視、東芝冰箱、三菱空調、三洋洗衣機、佳能照相機、任天堂游戲機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。

          不過,日本企業的輝煌已經是三、四十年前的老黃歷了。松下、夏普、東芝、索尼等企業不是主動放棄中國市場,而是被趕出中國市場,只要看一下過去幾年這些日本企業的財務狀況就一清二楚了。

          2014年,索尼的虧損高達1700億日元。而且索尼在之前的7年中6年處于虧損狀態,很大程度上靠賣大樓和債轉股續命。

          2015年,夏普虧損超過1000億日元。隨后不得不賣身鴻海,而且在鴻海收購過程中,爆出夏普之前通過財務造假,隱瞞了3500億日元的債務。

          2015年,日本東芝虧損5500億日元,裁員10600人。更要命的是東芝被爆出連續6年財務造假,虛報利潤1700億日元,而且涉及四大業務部門,3任社長參與其中,為填補巨額虧損,東芝將核電業務全部出售。隨后,東芝虧損再創新紀錄,高達9500億日元。為了彌補財務虧空,東芝不得不在2017年把存儲芯片業務賣給了貝恩資本等財團。

          那么,三星的情況又怎么樣呢?三星在中國關閉的是手機和網絡設備工廠,但在這兩塊業務上,三星面對國內華為、華三、中興、小米、步步高(11.540, 0.06, 0.52%)等廠商來說,壓根不具備什么優勢,而且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堪稱斷崖式下跌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的數據顯示,在2017年第四季度,三星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已由5年前的20%降到了0.8%,面對這種潰敗,三星能做的恐怕也就只有把在中國的工廠關閉了。

          就中國臺灣的友達光電來說,雖然媒體把友達光電吹上了天,但面對京東方,友達真的沒啥值得吹噓的,就市場份額來說,京東方的出貨量已經超越了LGD和三星,就技術而言,京東方的AMOLED生產線早已量產,蘋果供應鏈中的臺系屏幕,已然在不斷被大陸面板廠商所取代。

          三星、友達等公司關閉中國大陸的市場,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默默離場。如果將中國企業擊敗境外廠商,迫使境外廠商關閉工廠的現象解讀為“中國將成為*大輸家”,筆者也只能佩服某些媒體的腦回路了。

          中國是否需要外資應當辯證的看

          該自媒體在報道中提到,“現在并非外企離不開中國,而是咱們需要外資,這才是赤裸裸的現實”。然而,這個說法是非常值得商榷的。

          在很多領域,中國并不需要外資。在這些領域,如果外資全部撤出中國,對大家的生活基本沒有多少影響。

          具體是哪些領域呢?比如自來水、日化、超市、服裝、電子消費品等等,因為在這些行業壓根就不具備多少技術門檻,外資一退出去,內資企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市場空白填補回來。

          也許有人會說,一旦外資走了,有幾十萬人會失去工作,所以中國需要外資。但實際上,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。因為外資退出去之后,空出來的市場份額必然被內資企業填補,內資企業填補市場就必然會帶來人員擴招,結果會是外資退出去的市場和裁掉的員工,*后都被內資企業吃下來。

          何況當年3000萬國企員工下崗都過來了,外資企業裁掉幾十萬人,天就會塌下來么?

          在一些中國暫時還無法涉足的高科技領域,中國確實需要外資企業,比如芯片、大飛機、精密儀器和設備等等。這些外資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合資公司或辦事部門,對于中國實現產業升級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。

          比如半導體設備中的光刻機,上海微電子就和荷蘭ASML進行了技術合作,又比如高端機床,某外商曾經的宣傳語就是“與中國航天中國航空共同進步”;再比如半導體制造領域,臺積電、格羅方德、三星、SK海力士紛紛在中國設立芯片工廠,這些工廠不僅能夠給中國大陸培養一批人才,還使國內能夠和國際一流技術有一個交流和學習的機會。更關鍵的是,一旦到了非常時期,中國政府可以直接接管這些工廠,這樣使中國在非常時期,不至于無芯可用。

          因此,在一些高科技產業上,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外資,而不是被外資綁架的話,對于中國產業升級是有積極意義的。

          結語

          對于外資撤出中國,目前的現狀是,撤出中國大陸的中國臺灣、韓國、日本企業,大多是市場競爭的失敗者。而真正具有競爭力,或中國還未掌握的技術,境外巨頭反而紛紛往中國大陸沖。就以半導體產業來說,*近幾年,Intel、AMD、ARM、高通、臺積電、聯電、三星、格羅方德、SK海力士等一大批境外企業紛紛在中國大陸設廠,或設立合資公司。

          對于一些外資企業撤出中國,完全沒有必要以一副迫害妄想癥的心態認為“中國將成為*大輸家”。當Intel、AMD、ARM、高通、臺積電、聯電、三星、格羅方德、SK海力士等企業都不得不把在中國的工廠或合資公司關閉了,中國芯片產業也就崛起了。

        網友評論

        共有0條評論
        馬上注冊

        熱門資訊